查看原文
其他

凭栏远眺不如长途跋涉 | 我的2017阅读之旅

2018-01-08 橡树文字工作室



妥善照顾自己的心灵

文 | 张蕴艳

 

01

惊悦

从喜悦到惊悦


少年时期的路易斯经历了与文学相关的种种“喜悦”,然而这一切伴随“兴奋”感与想象力的“喜悦”终于在他成为有神论者后戛然而止,他终于意识到 “喜悦”,不论它是以强悍的理性还是审美感官愉悦的面目出现,于他都是一种精神放纵与近乎肉欲的试探。在比较了印度教与基督教的优劣后,他试图追问“上帝与喜悦之间”有无关联?他的回答是:福音书不是神话。这样说似乎理性地解决了他的这个信仰障碍,然而事实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坐上一辆公交车。出发的时候,他还不相信耶稣是上帝之子,等到了动物园,他相信了。“那感觉更像是,一个人睡了长长的一觉之后,仍然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却意识到自己已经醒了。”从喜悦到惊悦的旅程,就如同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中所说的:凭栏远眺平安之地,是一回事……长途跋涉走向那里,是另一回事。


02

为何是他

“怀疑的多马”:如何应对世俗时代“自由漂浮的道德观”


当今时代的一个悖论是:世俗主义盛行,宗教力量却又在增长。它应验了学者费什在德里达过世时的预言:宗教将是学术界在高深理论和种族、性别、阶级三大巨头之后的知性力量的中心。如何应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阵营的巨大隔阂与对立?在面临相信和怀疑两方面的力量都在增强时,更坚定了提摩太·凯勒依靠对话来解决的思路。即查验每一个“怀疑的多马”有所怀疑的地方,回答为何要信。因为耶稣一方面告诫多马不要停留于怀疑阶段:“只要信!”,另一方面又给多马信的确据。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许多非信徒的代表性的问题,如“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宗教是真的?”、“良善的上帝怎会容许苦难发生?”、“基督教是一件紧身衣”、“教会要为许多不公义负责”等等,对这些疑问,作者以宗教社会学等方法从道德相对主义、现代个人主义、团契与教会共同体的生活等方面均作了有力地回应。


03

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

 

善用上帝恩赐的人性、理性与神性


以赛亚·伯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中,介绍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冲击下的社会公众信仰状况,正好为劳威廉此书提供了背景。一方面启蒙运动打破了传统宗教的格局,另一方面,宗教信仰为保存自己又来俯就理性,这两方面都令公众失望,导致他们在其他途径寻求道德感和精神愉悦,出现“兴人欲”的世俗景象。所以劳威廉此书特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人性、理性与敬拜祷告等信仰实践的关系,并最终在神性维度真正归正我们的信仰的圣洁与敬虔。他举例说如果尤里乌斯迎合自己的性情和私欲,当他通读整本新约,他会发现每一页都在谴责自己的生活方式。故而处处皆圣地,信仰需要努力,只有恐惧战兢才能进窄门;要善用上帝的恩赐,每天妥善照顾自己的心灵。这是上帝对我们这些理性受造物的命令,遵循它,就是遵行上帝赋予我们的理性,这种理性同时也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人性,如果我们效法之,这种理性也就富有神性。


04

希特勒与德国人

 灵魂失序下的政治文化病症


沃格林认为灵(pneuma)的问题,不只是个体问题,而同时也是社会与时代问题。他独创了比侧重心(魂)的心理病理学更具深层意味的“精神病理学”(或称“灵性病理学”)的概念。他指出希特勒患的不是神经病,不是心理病,也不是精神病,而是灵性病。由希特勒“去神性化”和“去人性化”两方面的“自我神圣化”的症状出发,沃格林对国家社会主义之类反基督教运动成长的土壤作了宗教上的反思,认为类似于阿伦特所提出的“思想缺失症”与布洛赫所讨论的“与他人共享伦理生活”的缺失症,是导致纳粹能量的来源,也即政治冷漠与伦理冷漠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伦理邪恶,是未能直接承担纳粹罪责的德国民众的无罪之罪。这种罪责,需要德国精英与教会民众共同承担。因为德国精英没能实现“人参与到永恒之中的本质性潜能”,而参与到腐败社会的德国教会中的人士,他们对这些事件系统性地保守秘密和沉默。



基督徒所要讲述的故事应当让所有其他人都能理解

文 |王心亮

01

纳粹医生

 【美】罗伯特·利夫顿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本书中文版出版于2016年10月,购于2017年的4月份。汉唐阳光这家民营出版公司,对于历史题材图书的把握一直特别敏锐。书前有刘瑜所写的序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恶”。这是一部打开都需要很大勇气的书,阅读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书中的很多细节反复印证着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黑暗、压抑、沉重,这种阅读体验大抵类似于大学期间读《古拉格群岛》的感受。

 

在纳粹这个极权体系之中,医生可谓是“整个纳粹机器最后的按钮”。筛选、安乐死、人体医学实验,这是集中营里纳粹医生们的日常工作。本书末尾,作者谈到他参观一个集中营纪念馆,看到无数双孩子的鞋,这一幕“人类的邪恶”让他终生难忘。这个细节也让我深思良久……


02

《弦诵复骊歌》

 岱峻 著,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本有情怀的书,副标题为“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关于书名,作者介绍道:教会大学因其辉煌,故曰“弦诵”;叹其短暂,亦复“骊歌”。

 

本书不仅写了著名经济学家、赛珍珠的第一任丈夫卜凯的传奇遭遇,也有从“贵党”到“我们党”的金女大校长吴贻芳的革新之路。既有在“长着青稞,飘着经幡”的成都田野建立的藏地研究所,也有因解放战争不得不再度南迁的齐鲁大学。既有秉持“新闻是历史的初稿”的大公报四杰,也有作为“中西方文化摆渡人”的芮氏三父子。

 

这段历史足够辉煌,也堪称悲壮!流年似水,往事如烟,许多教会学校的命运止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不得不令人叹息扼腕。


03

《世界观的革命

 【美】霍菲克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这是今年打卡阅读的第二本书,平均两天一章,这种形式对于持续读完一本书很有帮助。这是一部多人合著的论文集,以时间为序讨论了世界观在理智与实践上的巨大重要性。

 

这本书有个特色就是每一章后面都有若干思考问题,还有个特色是这些思考问题都比较难。总体而言,这是一本特别启发思想的著作。谈到基督徒的世界观与世俗学者的世界观的区别时,作者敏锐地指出,前者“是以圣经中的上帝为根据而给世界一个解释”,后者则是“以世界解释世界”。最后一章结尾处,也可以看作是本书的结尾,作者呼吁:“基督徒所要讲述的故事应当让所有其他人都能理解。福音不是许多故事中的一个。基督教的世界观不是能够满足人对清晰性和真理之需要的一大堆意见中的一个可选项。基督教世界观是真理。作为真理,它使世界成为可理解的,并且能揭示与之竞争的那些偏离的世界观中的许多真理成分。”


04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很幸运,这本书可以正式出版;很不幸,本书出版后不久就被禁掉了,一时间变得洛阳纸贵。在这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另有一本《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与此书命运大抵相似。这类现象在近几年尤为突出。

 

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过,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在发现和批评荒谬,而在发掘和解释荒谬背后的逻辑。在序言中引述这段话,看得出来,作者周雪光的治学思路也是如此。基于扎实的理论分析,不讳言“大一统”治理逻辑的致命要害,对于基层政权运作手术刀般的剖析,让人对于中国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分析了“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矛盾后,作者也为中国未来的国家治理开出了“常识性”的药方——一是通过新的治理模式减缓、转化这一矛盾;二是减少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一些管理功能,以社会机制代替之。

 

中国官僚体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组织现象,而是宏大国家治理逻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部好书,也是一部重要的书!不同于《巨婴国》,这本书被禁得可谓“实至名归”。


05

《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

【英】劳威廉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对于这本书,一直很喜欢这个书名,可惜却一直没有仔细读过。2017年11月份,橡树正式开始做微信群读书会,经过投票,第一次读的正是这本书。读此书,会带来很多挑战,甚至某些片段会让人直冒冷汗。作者劳威廉是位灵修大师,他的文字对于敬虔生命的塑造特别有帮助。

 

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一个异教徒的人生以基督徒的祷告为点缀”的评判,“和异教徒一样爱慕虚荣和热衷世俗愚妄,在生活中显出与世俗无异的性情,和异教徒一样自私自爱、放纵私欲、贪图享乐,以虚浮的外表为荣、自高自大或以其他俗不可耐的方式炫耀财富,这些岂不更是异教徒的标志吗?因此,如此生活并附以祷告为点缀之人,只能说祷告像基督徒,但生活是异教徒。”在谈及敬虔心灵时,他在书的结尾处写道,“我们要操练真坚强,就必须以敬虔之心行事,敢于抵挡世界的败坏、肉体的情欲和魔鬼的诱惑。勇于反对这些敌人,才是人类最高贵的勇气。

 

在今天这个世俗化的时代,劳威廉的呼吁依然如暮鼓晨钟。



相关阅读:

  1. 属灵世界的奇观 | 我的2017阅读之旅

  2. 橡树2017年新书一览

  3. 2018,愿您享受一年丰盛的阅读历程

橡树文字工作室我信文字的力量!
微信号:oaktreepublishin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购买橡树图书,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